艺海钩沉丨(9)一起探寻“书画同源”的奥秘!


来源:艺盘      时间:2017-12-14

书画同源

1.jpg

在我国,写字的书法,图形的绘画,结双成对,习称“书画”。东汉灵帝时,蔡邕奏文中就有“书画辞赋”一语(《后汉书·蔡邕传》),将“书画”与“辞赋”一并视为“聊以游意”之艺。

2.jpg

蔡邕像

古代儒士有学艺的传统。儒生具备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基本能力,名曰“六艺”(《周礼·保氏》),其中有“书”无“画”。绘画之事,备于百工,故不为儒士所重。汉晋之际,一些士族书家如蔡邕(yōng)、荀勖(xù)、王廙(yì)、王献之,皆善画。晋明帝司马绍,曾向王廙学画。《世说新语》巧艺篇第六记载:东晋时,戴逵不远千里往豫章从师范宣,“范(宣)读书亦读书,范(宣)抄书亦抄书。唯独好画,范(宣)以为无用,不易劳思于此。戴(逵)乃画《南郡赋》图,范(宣)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范宣是东晋名儒,精通《三礼》,他对绘画态度的转变,是那时士人才艺观念变化的一个例证。魏晋以来,画艺与琴、棋一样得到士人的重视,士族书家兼善绘画者渐多,但是古来相传的“六艺”仍然居有正统的地位,书法名家多是士人,所以“书”之地位高于“画”。

3.jpg

六艺

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屡屡以“画”比“书”,为了强调绘画与文字、书法相同,同样重要性,提出了“书画同体”(《叙画之源流》)和“书画用笔同法”(《论顾陆张吴用笔》)的著名论断。后来流行的“书画同源”的说法,就是从张彦远的论断演绎而来。

4.jpg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从书学一面看,书论家极少涉及“书画同源”的话题。书家说及书法的源头,言必称仓颉造字。谈及文字的起源,则远溯上古伏羲(庖牺氏)所作八卦,南朝书论家虞龢(hé)所谓“爻(yáo)画即肇,文字载兴”(《论书表》),元朝书论家郑杓(biāo)所谓“八卦兴而书契肇”(《衍极》)。

5.jpg

仓颉造字

6.jpg

伏羲八卦

高建平指出:关于“书”与“画”具有共同的源头的言论,在历代画论著作中到处可以见到。他们将此当作历史事实来叙述,并从中引申出许多艺术方面的道理。一般来说,“书画同源”基本上是一种画论和画史家的说法(《“书画同源”之源》,载《中国学术》总第11辑,第261页、270页)

以上文字内容摘自——《极简中国书法史》

配图整理——艺盘

《极简中国书法史》从文字的起源与功能变化、书体的演变发展与兴衰更替、书写主体的变化及书家的风格特点与文脉传承、帝王的喜好风尚及其影响等方面出发,清晰呈现了书法之发展脉络及其实用与艺术并重的双重特点,展现出了承载千年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本书获得“2014中国好书”荣誉。

刘涛 1953年生于武汉。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长期从事中国书法史、书法技法的教学和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汉魏两晋南北朝书法史、敦煌写经书法、王羲之书法。发表研究论文四十余篇。著有《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获第六届中国图书奖)、《书法丛谈》、《书法欣赏》、《中国书法》等六种。编著《中国书法全集·王羲之王献之卷》、《四山摩崖刻经》、《大串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