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钩沉丨(7)书法的基本特点之书法之魂——执笔姿势的变化


来源:艺盘      时间:2017-11-29

艺海钩沉.jpg

执笔姿势的变化

今人写字,执笔姿势有两种:平常拿自来水笔写字是三指执笔,食指外钩(包),大拇指在内侧,中指在下托住笔,笔管是斜的,是“单钩斜执”法。写毛笔字则不同,大拇指横撑,食指、中指外钩(包),无名指内抵,小指靠无名指为辅助,笔管直立,是“双钩直执”法。今人以为,古人一直是“双钩直执”。

微信图片_20171129104052.jpg

古人写字,最初是左手握简牍(纸),右手单钩斜执笔,沙孟海曾经注意到古人执笔姿势,列举了五幅古代名画(宋画或唐华宋摹本),画中人物执笔写字,有站着的,有坐着的,手中的笔管都是斜的。日本中村不折收藏一件吐鲁番发现的唐画残片,一人面对卷子,执笔欲书,是斜执笔。榆林石窟第二十五窟唐代壁画,绘有一人在树下抄经,也是斜执笔(《沙孟海论书丛稿·书法史上的若干问题》)。

微信图片_20171129100455.jpg

斜执笔与先民的坐姿相关。自殷商到魏晋,华夏民族是席地而坐,双膝曲而接地,臀股贴坐于双足之上,与“跪”相近,相当于跪坐。殷商妇好墓出土的玉人像,满城西汉墓出土的长信灯宫女像,坐姿都是这样合乎礼节的标准坐姿。那是的“跪”姿也是双膝接地,但是臀股和双足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如果臀股不着足跟,而且挺直腰,则为“跽”。长沙出土的西晋青釉对书俑,坐姿还是华夏古风。南京西善桥南朝大墓出土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上面的魏晋名士也是席地而坐,而将腿伸到身体前面,那是南朝画匠表现名士“倨傲无礼”的坐姿。北朝流行的“跂坐”,两足垂在身体前面,足趾着地而足跟不着地,是坐在高坐具上的姿势,属于虏俗胡风。据文献记载,南朝皇宫里也出现了中原地区胡人的垂脚坐姿(杨泓《寻常的精致·说坐、跽和跂》)。

微信图片_20171129100500.jpg

长信灯宫女像

微信图片_20171129100504.jpg

华夏民族的坐姿逐渐由跪坐而跂坐,这是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产生的变化。但是,反映唐以前生活场景的《北齐校书图》中,人物是“跂坐”的姿态,执笔仍然是单钩执斜法。大概南北朝时期只是改变了坐姿,而写字的执笔姿势尚未改变,也就是说,写字的坐姿变为“胡”  式,执笔姿势仍然“华”式,仿佛一“今”一“古”。

微信图片_20171129100507.jpg

《北齐校书图》局部

唐朝前期的书论家孙过庭说:“代有《笔阵图》七行,中画执笔三手,图貌乖舛,点画湮讹顷见南北流传,疑是右军所制。虽则未详真伪,尚可发启童蒙。”这种知道学童习字的《笔阵图》,流传民间,现在已经看不到了。孙晓云《书法有法》附有日本空海《执笔法》,图中题为“执笔法”,会有执笔的手姿,后有说明文字:

置笔于大拇指中节前,局转动之际,以两小指齐中指,兼助为(力)。

这段文字,结合图中执笔示意图看,是“单钩直执”法。空海与嵯峨天皇,橘逸势并称日本书法史上“三笔”,他在9世纪初以学问僧来唐朝长安访学求书,书学王羲之。空海《执笔图》应是摹自唐朝流传的某种执笔图。

微信图片_20171129100510.jpg

空海《执笔图》

明初王绂《论书》录有唐朝中期书家徐浩的“执笔法”,与空海《执笔图》上的说明文字相近:

唐徐季海曰:“执笔于大拇指中节前,居转动之际,以头指齐中指(按,空海《执笔图》为“以两小指齐中指”),兼助为力。指自然实,掌自然虚。虽执之使齐,必须用之自在。今人置笔当节,碍其转动,拳指塞掌,绝其力势。况执之愈急,愈滞不通,纵用以规矩,无以施为也。”

这段文字前几句讲手指执笔的位置,言“以头指齐中指”,显然是“双钩”执笔法。这一句,空海《执笔图》写作“以两小指齐中指”,这是“单钩”执笔法。空海《执笔图》是当代墨迹,可信程度高于文献相传的徐浩“执笔法”。传为徐浩的这段文字,可能在传抄过程中曾被改窜。

微信图片_20171129100524.jpg

晚唐,吴县人陆希声已言及“双钩”执笔法。《陆希声传笔法》曰:“钱邓州若水常言:古之善书鲜有得笔法者,唐希声得之,凡五字,曰擫压钩格抵。用笔双钩,即点画遒劲而尽妙矣,谓之拨镫法。希声自言,昔二王皆传此法,自斯公以至李阳冰得之。”(《墨池编》卷四)陆希声称此法传自东晋“二王”,当然不可信。

 执笔法在唐朝发生了变化:初唐还是古代的“单钩斜执”,大约中唐变为“单钩直执”,而后过渡到“双钩直执”。

宋人执笔,通行“双钩直执”法。北宋朱长文(1039—1098)《墨池编》卷四《执笔五法》说:“第一执笔”,注曰:“平腕双苞,虚掌实指,世俗多爱。单苞则力不足,书无神气。”第二簇笔,注曰:“聚五指,笔头在其中心也。”第三撮笔,注曰:“五指头聚笔,泥也。”第四握笔,注曰:“以四指押笔于掌心。”所道执笔要诀,皆属“双钩直执”。

微信图片_20171129100527.jpg

黄庭坚题跋中说到双钩执笔:“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高提笔,令腕随己意左右。”(《山谷题跋·论写字法》)又说:“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倚笔,则有力。”(《山谷题跋·跋与张熙载书卷尾》)所谓“无名指倚笔”,就是“双钩直执”的特征。他还说,苏轼写字“不善双钩悬腕”(《山谷题跋·跋东坡论笔》),可见双钩直执要悬腕。黄庭坚写字不但“双钩”、“悬腕”,而且“高提笔”,他的一些大字书作的长笔画出颤笔,与这样的执笔法有关。

以上文字内容摘自——《极简中国书法史》;配图整理——艺盘

《极简中国书法史》从文字的起源与功能变化、书体的演变发展与兴衰更替、书写主体的变化及书家的风格特点与文脉传承、帝王的喜好风尚及其影响等方面出发,清晰呈现了书法之发展脉络及其实用与艺术并重的双重特点,展现出了承载千年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本书获得“2014中国好书”荣誉。

刘涛 1953年生于武汉。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长期从事中国书法史、书法技法的教学和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汉魏两晋南北朝书法史、敦煌写经书法、王羲之书法。发表研究论文四十余篇。著有《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获第六届中国图书奖)、《书法丛谈》、《书法欣赏》、《中国书法》等六种。编著《中国书法全集·王羲之王献之卷》、《四山摩崖刻经》、《大串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