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役物,而勿以物役心”——我的创作历程


来源:刘明亮      时间:2020-05-16

《诗意荷塘》布面油画 160×140cm

本文出现的作品,基本是我创作的两个主要方向:荷塘系列与佛像系列,二者基本代表了我主要的创作题材和风格。

《荷塘秋韵》布面油画 140×160cm

就创作的初衷看,选择这两个题材,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来看,荷塘系列创作特别适合较为自由的用笔和用色。先说用笔,其简单的形体,以及线性和点、面的形式特征,特别适合用各种随意的笔触,从而形成各种视觉的和触觉的美。就色彩看,荷塘的色彩既单纯,又复杂,又特别适合简化或夸张。从主观原因看,是曾有过一段美好的回忆:在山东艺术学院跟随毛岱宗先生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有一次去老家秋季写生,恰赶上连阴雨,每天都淅沥着细雨,大约五六天的时间无不如此,又不想就此闲在家里,于是背着画箱沿着村边转悠,恰巧就在离村不远的一个小荷塘看到了守塘人搭的一个雨棚,虽然简陋,但却能避雨,同时又能欣赏荷塘中的雨气起落,莲花摇曳,突然就有了一种误入仙境的感觉,于是那几天便连着去画这雨中荷塘。从开始的被对象牵着走,总是关注着形态和色彩的微差,直到突然有所感悟,眼前的荷塘便升腾幻化为一种意象,一种老子所言之“惟恍惟惚”之感,用笔和用色就突然变得自由起来,开始不再仅仅被眼前的物象所牵引,也突然有了如六祖慧能所言之“以心役物,而勿以物役心”的感觉,从此绘画便豁然开朗,于是便有了如上之荷塘系列。

《盛世莲花》布面油画 120×140cm

从荷塘系列创作到佛像创作的转向,曾经历过一段时间的铺垫和探索。

就画家而言,选择何种题材,以及何种表现方式,可能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我个人而言,也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选择过程。从荷塘系列创作到佛像系列的创作,期间有三个因素或许起了决定性作用。

《度母系列》布面油画 100×100cm

一是长期对《六祖坛经》的诵读以及对中国禅宗文化的关注,可能潜移默化的让自己有了某种倾向性,转入佛像系列创作,或许只是时间问题,也或许要等待某一个契机。

之后,我有幸又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跟随方李莉先生攻读博士学位,便有了第一个契机。方先生一直希望有机会到西藏考察,于是我便随先生于2007年自驾车去西藏考察,于先生而言,是考察,而于我而言,则是朝圣。这次考察,来回二十天,行程一万多公里,于身心都是一次洗礼。在此期间,我们考察了沿途各地的文化生态,参观了沿途重要的寺庙和佛教文化。这次朝圣,已经在我的心田中种下了某种佛像创作的种子。

第二个契机是2013年友人陪我去敦煌朝圣,去莫高窟参学。这次朝圣,是种子在心田中发芽的契机,是多年来心中某种情感的集聚的释放。敦煌归来,我一头扎进画室,一气完成了一系列的佛像系列的绘画创作,伴随着“缘起敦煌”的系列创作,又开始扩展到藏传佛教题材的度母系列的绘画,一路走来,愈来愈感觉身心宁静,心绪畅然。

《菩萨系列》布面油画 60×120cm

当然,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言说方式,而于我而言,我更关注画面的纯粹感,一种从形式到色彩的简化,这种简化伴随着画面平面化的处理;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迷恋,又让我将中国传统绘画的元素移入油画的创作,我加强了绘画中线性的提炼和价值的强化,使得画面中的线性具备了双重价值功能:一是轮廓,二是线质自身的美感;另一点,我还强化绘画偶然性要素的价值,在绘画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期待“不期于然而然”的效果和境界。如果说我的绘画还有可取之处,那也就是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绘画自身的迷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