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基本特点
中国书法源于实用的汉字书写,是在汉字的长期书写过程中衍生的一门造型艺术,或者说,书法是表现汉字形体美韵的书写艺术。
书法的技艺,随着字体的演进而丰富起来。汉朝以前的一千多年通行古篆,写字是引笔而书,笔法简单。汉朝进入“今文字”的隶书时代,由古隶变为八分隶书,结构横平竖直,书写简便,但笔画形态多种多样,用笔技巧比古篆丰富。草书、行书、楷书的结构又比隶书简省,各有相应的书写技法,用笔、结构更是复杂多变。
书写的基本特点,我们可以从汉字与书写两个方面来了解。
汉字——书法艺术的造型基础
书家作书,终归是以笔完成汉字之形,又以点画形态展示用笔之妙。所以苏轼说:“笔墨之迹,托于有形。(《东坡题跋·题笔阵图》)”清末康有为说:“盖书,形学也。”(《广艺舟双辑·缀法第二十一》)现在的艺术院校则将书法归为“造型艺术”。
康有为
汉字形体经历多次演变,行成各种书体,许多古老的汉字都有前世今生。同一种书体的某个字,有繁体有简体(汉代就有“万”、“萬”),有正体有俗体还有异体。同是楷书的“门”字,不同时代的书家写来,笔画和结构也有差异。所以,赵孟頫《兰亭十三跋》说“结字因时相传”。
不同的“门”字书法
1、汉字的结构形态
每一个表意符号的汉字,都是特定的形象。尽管汉字的书体经历多次变异,却始终保持着方块形结构。早期的甲骨文有一些象形字,“云”字写得像天上的云朵,“虎”字是张开大口的虎形,“鹿”字有鹿角,“马”字有鬃毛。这些象形字,笔画有繁有简,结构尚未固定,但大体是方块形。汉字逐渐蜕变为符号化的文字之后,且不说周正的隶书、楷书,即使省并笔画的连绵草书,笔画牵连映带的行书,仍是块状的结构形态。
汉字结构有独体、合体之分。一般来说,独体字早于合体字,最初的象形字多是独体字。东汉许慎说:“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说文解字叙》段注本)例如,表示人体的人、口、手、首、止(趾)、足等字,表示动物的牛、羊、犬等字,表示自然物态的阜、水、火、木、玉等字,这类独体字即是许慎所谓的“文”。利用形声、会意、指事的方法,将一些独体的“文”作为表意或表音的部件,互相组合,不断繁衍出新的汉字,例如“水”字,与其他部件组合,造出许多与水相关的新字,这类合体字即是许慎所谓的“字”。许慎利用汉字繁衍的规律,建立部首,编成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2、笔画形态
古篆之后出现的新书体,发端于日常求简便的俗写(古人归结为军书赴急、官书繁多所致)。新书体的形成,笔画形态是重要标志。不同的书体,笔画形态也不一样。
就历史上三种正体而言,篆书的笔画形态不外线和点,所以用笔技法较为单纯;隶书笔画有点、横、竖、撇、捺等形态,书写技法丰富起来;楷书的基本笔画又比隶书丰富,虽然唐人归位八种,但书写技法更为复杂。
每个字形由各种笔画组成,笔画形态与字的关系,南宋姜夔《续书谱·真书》作过生动的比喻:
点者,字之眉目,全藉顾盼精神,有向有背,随字异形。
横直画者,字之骨体,欲其坚正匀静,有起有止,所贵长短合宜,结束坚实。
撇捺者,字之手足,伸缩异度,变化多端,要如鱼翼鸟翅,有翩翩自得之状。
挑剔者,字之步履,欲其坚实。
书家施展用笔技巧,主要在笔画。如北宋何薳所说:“古人作字,谓之'字画'。所谓'画'者,盖有用笔深意。”(《春渚纪闻·画字行棊》)
3、结字法
结字法是以点画搭构成字的方法,讲究点画是否穿插得宜,结构是否美观,字形是否得体。
汉字数量积久而多,字字不同,笔画结构复杂多变。古人总结出一些结字的规律,当作“书诀”传授。托名隋朝智果的《心成颂》、唐朝欧阳询的《三十六法》是较早谈结字法的文篇。明朝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清末黄自元《间架结构九十二法》,更为详尽。这些结字法产生于楷书时代,只是总结楷书结构的一般规律。
其他书体也有各自的结字规律,却无专门总结的文篇。大体说来,篆书、隶书的结构,注重平衡对称的周正。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而草法本于汉朝相传的章草《急就篇》,草法即是草书的结构法。王羲之《兰亭序》是人们学习行书的准则,可以看作行书的结构法。
赵孟頫楷书“结字法”
4、记识古代书迹也是书法的基本功
汉字的数量与时俱增。现在所见最早的殷商甲骨文,按社科院考古所编辑《甲骨文编》的统计,单字数约在4500左右(已辨认出近千字)。战国时期的楚国文字,据滕壬生所编《楚系简帛文字编》统计,字头为4621个(含异体字)。随着记录语言的需要,人们不断造出新字,东汉《说文解字》收录单字达9353个。千年之后的清朝,《康熙字典》收录单字47035个。
古人留下大量书迹,不但数量巨大,而且体态多样,风格各异。对于常人而言,识写较为困难(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一些学者激烈主张废除汉字的重要理由,也是20世纪提倡简化汉字以普及国民教育的动因)。但书法家则不惧汉字的繁难,反而喜闻乐见,因为古代书迹是书家取法的资源,所见书记越多,作书的视野越是开阔。
记识古人字样是书家必备的本领。清初书家陈奕禧说:“一字之样无穷,总以博闻强记为主。古人有许多样子,不去看,又不学,只写自己无样子字,吾未如之何矣!”(《绿荫亭集》)个人的记忆有限,不常用的篆书字、草书字尤为陌生,于是各种书法字典应运而生。较早有金人张天赐所编《草书韵会》(《草书集韵》),清朝以来尤多。康熙年间,陶南望辑录古代名家草书编成《草韵汇编》。乾隆朝,书画家石梁编有《草字汇》;文字学家、书家桂馥收集汉魏印文,编成《缪篆分韵》。嘉庆时,袁日省将汉代印文编为《汉印分韵》。今人洪钧陶影印历代传世碑帖、名家手迹、考古出土书迹,编成《篆字编》、《草字编》、《隶字编》。
当代学者编辑的古体字典也很多,如孙海波《甲骨文编》、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容庚《金文编》、高明《古文字类编》、滕壬生《楚系简帛文字编》,以及罗福颐《增订汉印文字征》。
这些专门的字典,有摹写,有影印,不但是古文字学者使用的工具书,也是书家印人作书治印所需的图形资料库。
未完待续……
以上文字内容摘自——《极简中国书法史》;配图整理——艺盘
《极简中国书法史》从文字的起源与功能变化、书体的演变发展与兴衰更替、书写主体的变化及书家的风格特点与文脉传承、帝王的喜好风尚及其影响等方面出发,清晰呈现了书法之发展脉络及其实用与艺术并重的双重特点,展现出了承载千年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本书获得“2014中国好书”荣誉。
刘涛 1953年生于武汉。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长期从事中国书法史、书法技法的教学和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汉魏两晋南北朝书法史、敦煌写经书法、王羲之书法。发表研究论文四十余篇。著有《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获第六届中国图书奖)、《书法丛谈》、《书法欣赏》、《中国书法》等六种。编著《中国书法全集·王羲之王献之卷》、《四山摩崖刻经》、《大串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