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价格,秘而不宣,或羞羞答答、半遮半掩,是艺术品行业从古至今的惯例。到底是什么原因阻挠了艺术市场的价格透明,这种不成文的惯例是不是艺术市场规模升级的绊脚石?
反:互联网时代更接受直白的交流,价格标签上注明,一目了然,童叟无欺。藏家不需要再不断问价,而是可以在预想的价格区间里决定购买与否。
正:明码标价适用于大卖场,把与众不同的艺术作品降格成超市商品一样标准化出售,这是不能接受的,艺术作品理应一物一价。
作为一个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基础上的行业,画廊对作品售价的知情程度被看作一种权力。在国外,画廊一般都遵循询价规则,当画廊工作人员被问到作品的价格时,对方会先反问你的身份、用意、对作品的感受,甚至有没有收藏历史等,而却并不太会将作品的价格直白告知。只有画廊在甄别出潜在买家的意向时,才会将价格透露。更有甚者,有些画廊只有高级别的工作人员才能知晓底价,才能够透露给有意向的买家。
国内而言,多数画廊或者美术馆不会明码标价出对应作品的价位,但是能够问到艺术作品的价格还不至于那么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价格的透明度更符合那些并不真正了解市场的买家的心理期待。
为什么会不透明
艺术作品不透明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画廊可能会担心竞争对手会以更低的价格抢走他们正在经营的艺术家的作品,另外,不明码标价是对艺术作品的一种尊重,毕竟它不同于商场里普通的商品;再有,这也是对藏家隐私的一种保护,某画廊主透露:“我们不谈论价格,是不希望我们客户的家人以及税务机关知道他们在画廊的购买信息。”
不明码标价的话,画廊也许可以得到更多的收益。毕竟长期的经营经验已经能够让画廊主恰当地拿捏出眼前的买家是不是特别喜欢某件作品以及他能够为这件作品付出多少价码。
在目前看来价格透明,也有不少好处。
1)它也可以让艺术家知道自己的定价,
2)让藏家知道入手是否合理,
3)更让各个群体之间的沟通障碍被打破,使交易变得更加直接、明了。
德国Galerie Bernet Bertram GBR画廊的主理人Christian Bertram在关于艺术家作品定价方面表示,他们会利用一个比较客观的方式来定价:画幅的尺寸,即(长+高)X艺术因素。
艺术家的艺术因素在8~70之间浮动。举例来说,10的话就比好一个刚刚开始创作的画院毕业的学生。不是特别成功但是依然在创作的话,大概在30,当然这也要看一下他的技术,使用材料等等。当然这个标准只在一定程度上使用。一些知名画家、超级画家等则由市场来定价。但是整体上还是需要一些直觉和经验在里面。
价格透明可以更利于藏家快速决定是否入手,对于新藏家他们会有一个更显直观的参照,对于老手来讲,他们更可以拿捏目前的价位是否合理,自己还有多少还价的空间。
总体来讲,艺术品价格的透明势在必行,它会让人感觉到这个行业是规范的,是值得信任的。尤其是目前来讲,艺术收藏的对象普遍年轻化,他们也愿意用更快捷的方式取得自己心仪的艺术作品。
“如果我们不做同样的事情,这只会让实体画廊显得过时。”
——@Chaoict
“每位画廊主都应该尽最大努力,通过把作品的价格拿出来来保护自己的艺术家。但我真的不明白,价格不透明对这个过程有什么好处。如果我们都想让客户认为我们是诚实可信的专业人士,我们需要表现得好像我们没有什么可隐瞒的。”
——798艺术+
“在某个时刻,我们希望培养新的买家,我们需要透明度的原因是,我们想让那些不愿进入市场的人,最终进入艺术品市场。”
——新视界
“通过隐瞒或抑制价格,制造了一种人为的失衡。作为一名年轻的藏家,我觉得这种障碍非常令人沮丧。”
——灰兔子
如今,艺术世界变化得太快,现在很多的藏家并非出生于收藏艺术品世家。换句话说,现在很多即使很有经验的藏家比起他们的前辈而言,花在艺术上的时间要少很多。他们需要有便捷的价签来指导自己对艺术作品的购买否与。
没有价格就没有博弈,就没有市场的形成。价格透明不仅符合买家的利益,也更符合整个市场的利益。线上市场的发展促使人们把价格公布出来,这样买家才能有信心去购买,从而使画廊从封闭走向公众化。只有藏家、画廊、市场之间形成价值共识,才有望吸引到更多的玩家持币入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