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创作,尤其是表现性绘画创作,从某种意义上看,完全是个体性的,它更多指向画家自我心性的表达,其带有强烈的风格性特征,看起来似乎与他人无关,我的创作是这样,其他人的创作看起来也是如此。然而,从另一个意义上看,这种个体性特征,又无不或明显、或隐晦地雕刻着时代的烙印,其视觉表征下隐藏着社会“集体无意识”,是社会大文化在每一个个体上的呈现,其背后深藏着社会文化、经济制度等脉络。一方面,每一个个体的艺术创作,都在不自觉的丰富着社会的大文化;另一方面,这种大文化又反过来或明或暗的影响和滋养着每一个艺术家的创作。
由此,反思绘画创作背后的原动力,或者说视觉表征下的文化脉络,自然是每一个艺术家所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菩萨系列》120×60cm布面油画
从西方绘画的发展来看,概括起来,可以大致理出如下的发展脉络:优美的古希腊、古罗马艺术,尤其是雕塑艺术,更多关注和表现自然的人体美,其背后映射出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之所谓“和谐为之美”的文化理念;中世纪的艺术,其背后是宗教情怀和神性世界,无论建筑、雕塑还是绘画,无不浸染着神性的光辉;而文艺复兴的艺术,则更多地指向人性的光辉和人性的价值,其高高举起的人文主义旗帜,是是“神”走向“人”的过程,在此,人性进行了全面的复苏,即使是圣母,也仿佛是世间母亲的形象,这种变化,暗合了当时的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向;而印象派的博兴,则是伴随工业革命的发展而出现的对“科学”性的某种追随,其严谨的色彩关系以及画面表达,其背后是科学发展尤其是光学和照相技术发展的某种体现;后印象主义则一改印象派的视觉方向,开始从对自然世界的光色变化中解放出来,进而反思主体的价值,这种转换,其背后则是对因工业革命的发展所引起的人的“异化”的反思和焦虑,艺术家试图通过绘画对社会、对人生进行重新思索和定位,因此也就有了诸如高更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的世纪诘问,并由此拉开了现代艺术发展的大幕,开始了西方绘画史上波澜壮阔的现代艺术发展阶段。
佛像系列4120×60cm布面油画
从如上的分析来看,我们可以较为清晰的看到,每一阶段艺术的发展及变化,其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转型及文化转向,离开了这种大的社会文化背景,我们很难看清楚艺术本体的定位,更不要说具体到一个个体艺术家的创作。要对艺术,或者说要对艺术家的具体的绘画(或其他形式)创作进行较为全面客观的把握和分析,必然要将之还原于社会文化大的发展脉络中。
佛像系列5120×60cm布面油画
反思自己的油画创作历程,也经历着一个从模糊到不断清晰、从对本体的迷恋到对主体的反思和关注、以及从对形而下的绘画语言的锤炼,到关注自身心性的不断纯化,以及对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的不断思索和营养的汲取,在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坐标中,逐渐找到自己在油画创作的语言和方向:即将中国绘画的元素融入油画创作,并以单纯化的绘画要素完成丰富的意象表达。
佛像系列3120×100cm布面油画
反观自己的绘画创作,其背后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支撑和当前整个社会文化发展所给予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