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发展带来艺术的繁荣,时代的变化给艺术以更多的空间,媒体的完善让艺术交流变得容易,同时也产生许多问题与争论。由于受西方文化思潮以及形式观念的影响,国画作品在所谓新思潮、新观念的影响下,越走越远。科技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我们可以一日千里,也可以瞬间与全世界的艺术作交流。但同时,也疏离了我们对自然的敬畏,压抑了我们的想象力。西方思潮的涌入,在观念、技法上对传统绘画带来巨大的冲击。很多作者更专注于在“技”的层面上追求,一味在“工夫”上做文章,而忽略了国画本体后面的研究。“意象”就是其中一个被长期忽视,却又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就“意象”概念的产生、发展、“意象”的特点、及其现实意义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意象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意象,简单来说“象”即“物象”“形象”,“意”则为“意思”“意念”。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的融合而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中华美学大辞典》中这样解释道:“意象,美学范畴。指文艺家构思的意趣和物象的契合。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指艺术形象。指饶有意味、饱含情思、充满理趣的形象。‘言征实则寡味也,情直致而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使人思而咀之,感而契之,邈哉深矣。’(《王氏家藏集》卷二十八《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而西方人则认为“具象和抽象为两极,意象置于其中。根据物体表象特征减少和主观因素增多的趋势,由两极的具象和抽象确定一个尺度,中间部分就是意象范畴”。概括来讲,意象是指客观事物反映到画家的主观意识里面,并经过一番处理的影象,是画家主观的意念、情感、创作手法和客观的事物包括一切人景物等形象的统一体,也就是“象”和“意”的融合。这样看来,中国画艺术确实最具“意象”特征。
《周易》中也强调“圣人立象以尽意”,法家代表著作《韩非子》中云“人稀见生象也,而得生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皆谓之像也”,从中我们已能体会到“意象”指的是人们对客观物象的主观意念和想象。到梁刘勰终于首次提出“意象”概念,“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刘勰之所以在“神思”一篇中特重“意象”二字,决非偶然。“意象”,阐释了一种主观思维超越时空的高级运动,那是远胜乎舟车足力之所及,那是靠心游而抵达艺术境界的无限性。指明了绘画创作中“物我感应”的关系。而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关于“迁想妙得”的艺术创作主张,可以说是对中国画“意象性”的最贴切的诠释了。
“意象”成为中国文艺理论中最大的审美概念之一,而“以意象观”也成为儒家的主要美学思想之一。“意”与“象”冥合为“意象”,而由“意”和“象”又各自引申出许多子概念,颇不简单:意思、意趣、意匠、意味、意境、写意、情意、得意,以及象征、象形、形象、想象、具象、对象、境象、抽象、幻象、卦象、景象,等等“对偶范畴”因为其为组合概念,所以都具有模糊性;因为模糊,所以有研究的趣味性,成为传统的经典概念。
二、意象的特点
意象, 即以意取像,立象以尽意。其对心的强调和关照,使我国古代艺术家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从而刺激了我国古代艺术创作和理论的发展。这种对心的重视和对主体意识的回归,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传统的“以形写神论”的思想,出现了“写心”、“写意”等艺术理论观点,画坛也逐渐形成了尚意、尚心、写意抒情的画风。画家们用“笔情墨趣”的主观情感,代替了此前注重写实的形式,使画面空间不再受客体形象的束缚,而更多地表达画家的心情意趣,他们的整个创作过程,都是主体精神活动的反映,而不是对客体形象的描摹。唐代著名画论家张彦远将其总结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注重体现“意象”之活动的创作思想一直延续到后世,到了宋代,苏东坡提出了“画以適吾意”的看法;沈括认为“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的观点,都强调了意象在绘画创作中的主观能动作用。
画是造形艺术,因为有“大象无形”的认识前提,所以“忘形得意”成为必然的理论。中国画以“写意”为精神追求,意要通过象来生发,象的体现要依靠形来传达,以“形”传“意”传象。中国画讲“以形写神”,神是“意”“象”。形是借以传达意象的媒介。“意象”的最终落实在“形”。
“象”,即“形”、“像”、“器”,只是更“虚”一些。“象”的作用是尽“意”,而“意”则是“心”之“言”。“抽象”,是从“形”中抽“象”,而“意象”是“意”中之“象”,由此可知,“抽象”当比“意象”更直观些、简单些。“抽象”与“意象”以及衍生出的“象征”、“符号”,都是“造形”的手段。一如文字,“言”的最终目的是传“意”,其最高要求是“言简意赅”;“形”的最终目的是传“神”,或曰传“意”、传“象”,其最高要求是形简而神丰。
综之,“象”与“意”都是难以形容之物,都是形而上的概念,它们与形而下的“形”与“言”交织在一起,使问题变得复杂难明。于是在中国画中涉及“意象”之诸般问题时,在相对中求绝对、在辨证中求统一成为权宜之方。形上曰道,形下曰器,欲言上下,必先知形,欲求忘形,首当了形。“形”与“器”,概念最为相近,都是客观的、物质的、可见的,是“道”的具体化,“道”因之而显。艺术的任务,在于经由形下而达乎形上,所谓“综述性灵,敷写器象” 是也。
三、现实意义
虽然艺术都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现代生活的便利为艺术创造了更为宽阔的视野和交流的空间。但现实中,便利带给我们的是技巧的多样、思想的苍白。因为艺术变得太容易,我们不愿抚摸心灵,关照内心,寻求物我的对话与交流。程式与技巧只是形器。艺术为之艺术是因为精神的需求。如传统山水画,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依附于传统哲学理念——禅庄、佛道这种玄虚空灵的体现,成为中国人追求理想思想境界和寻求精神慰藉的方式。山水画的理想境界是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因而山水画也便成为人们实现理想生存环境的一种手段和方式。人们在山水画中寻求“诗意的栖居”正是意象的一种表现形式。综上所知,意要依附于象来传达,意来自于对现实生活的丰富体察,创作经验的充分积累,人格修养的完善。象是画家观察与体悟的对象,是性灵抒发的媒介。现在重提“意象”的概念,应仍有其现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