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飞|如何正确的读帖并与古人形成“对话”


来源:肖文飞书法      时间:2020-07-10

主动临摹与被动临摹

主动临摹,带着问题,带着思考,我临这个目的是干什么?我要抓他的什么特征?怎么去把它的特征呈现出来?

被动临摹,脑子不想,不仔细观察,依葫芦画瓢。

可以把读帖跟读书做一个比较。

只有具备下面两种能力,才能算真正会读书。

第一、把书越读越厚;第二、把书越读越薄。

老先生讲唐诗,比如“白日依山尽”,就这一句,他可以给你讲一上午,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旁征博引,把它的来龙去脉都分析得透透彻彻,明明白白。这就是书越读越厚。

看了那么多书,比如看了李白的诗,能不能几句话把李白诗的特点表述出来,就几句话,不能多了。真正读通的人,他能够做到。这就是书越读越薄。

读帖何尝不是如此!

来看这两组图片,不同时期的“郡”和“平”。

以上“郡”字分别出自《开通褒斜道》、《肥致碑》、《曹全碑》、《爨龙颜》、《元倪墓志》、欧阳询《九成宫》、颜真卿《李玄靖碑》、宋徽宗《千字文》(顺序从左至右,从上到下)

以上“平”字分别出自《石门颂》、《张迁碑》、《曹全碑》、锺繇《宣示表》、《崔敬邑墓志》、欧阳询《虞恭公碑》、颜真卿《麻姑仙坛记》、柳公权《玄秘塔》(顺序从左至右,从上到下)

当你看到一个字,你会联想到不同时期、不同的人是如何写的,都表现了怎么样的审美特征?

这不就是帖越读越厚?

通过不同时期的“郡”和“平”的分析,发现书法造型的演变,大致是一个重心不断提高,古意不断消逝的过程。这中间,《曹全碑》是隶书中的另类,颜真卿是楷书中的另类。

《曹全碑》 局部

我总结了汉字造型的六个字:平、宽、横,斜、紧、纵,这六个字道尽了中国书法结构的奥秘,后世所有的结构的变化,无非就是在这六个字里面打转转,不断排列组合而已!

这不就是帖越读越薄吗?!

能把帖读透,真的是越读越薄,几根主线就可以把中国书法史用笔、结构、章法等等全都串起来,纷繁复杂的现象都是这几根主线上的蚂蚱,只要一扯,全都拎了起来。

“想见古人挥运之时”及“与古人对话”

“想见古人挥运之时”,书法人常挂嘴边的一句话,怎么理解?

以公安破案来作比的话,可以换成“想见凶手作案之时”。事不同,理一样。

110接到电话,我们这发生了凶杀案,你们快来呀!真正有经验的公安,进门一看,门清,他能够把这个过程还原的丝丝入扣。

临帖也是这样。

也就是说,当你看到古人的经典作品,脑子里面马上要还原当时作者书写的场景:用的什么工具材料?用了什么笔法?关于这一点,张羽翔老师说得很对,我们对笔法的摸索。其实都是靠蒙,因为我们看到的经典作品,《祭侄稿》也好,《黄州寒食诗》也好,大师已经作古,我们又没看到他现场书写,怎么知道用了什么样的笔法动作呢?

颜真卿《祭侄文稿》

他只留下了这件经典作品,这就是他的作案现场,我们就要通过留下的蛛丝马迹去还原。对毛笔的笔性了解的越到位,书写经验越丰富,还原的能力就越强。

《寒食帖》

拿本字帖给初学者,两眼一抹黑,什么都看不到。

我们临帖,其实就是探寻真相、追寻真理的过程,是以一种做学问的态度去研究。我不敢说我的这个笔法就是王羲之的笔法,谁也不敢说,因为谁也没在现场看过王羲之怎么写字,那个时候也没有高科技,能有录像把它录下来。

怎么判断?实践中去验证。谁的方法最能接近于真相,最能接近原帖的精神面目,我们就听谁的!

我希望每位书友都能成为书法破案的高手,解密古人的密码,古人玩点什么花招,都逃不过你的火眼金睛。

“与古人对话”,这个有很多书友也经常说的。

怎么去与古人对话?必须要有一个平台,对等的平台。

这个平台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一种共识的基础之上。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再来慢慢的去讨论一些问题。

目前的书法批评,其实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都不知道对方是在干什么,对等的平台都没建立起来,上去就开始打开始骂,那不是学术争论,那是打群架。

真正的与古人对话,我们就先要建立一个对话的平台。

第一点,就是对毛笔笔性的认知。想想看,如果王羲之拿毛笔写字,我们现在都拿钢笔写字,我们能和王羲之对话吗?

不能,因为二者的体验不一样,永远谈不到一块来。

只有王羲之拿毛笔写字,我们也拿毛笔写字,而毛笔的笔性是千古不变的,也即赵孟頫所说的“用笔千古不易”,正是这个“千古不易”让我们和古人有一种共识,才有了对话的平台。

第二点,汉字造型的法则与规律,这个也是恒定的,同样构成对话平台的基础之一。

第三点,文化。虽然历朝历代,文化的内涵会有些变化,但相对来说它是传承有序,比较恒定的。正是文化这个脉的薪火相传,到了我们这个时代,还能看懂一两千年的书法作品。

行书 戴复古《月夜舟中》 35×26 肖文飞

第一点是要求书法家首先得是个“手艺人”。

第二点是要求书法家是一个汉字造型的研究者。

第三点是要求书法家是一个文化人。

只有在这三方面取得了常识性的共同认知,我们才能穿越时空,穿越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与古人真心的对话。

而且,在这三个方面,你越深入,那么与古人的对话才能越深刻,越“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