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人画摭论
二、从社会意识形态来看文人画
文人画产生于封建社会富含封建文化和思想观念,而且封建社会在中国存在的时间很长,发展的较成熟,有着正统的儒家思想为统治阶级服务,这些思想经过不断的发展、完善,根植于整个的民族意识形态之中,“儒、道、释”互补的文化结构构成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张力和基本格局。我主要探讨的是儒家和道家对文人画的影响。
《兰为王者香》陈丙利70×45CM2019
儒家思想一直被当做我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它着重通过积极有为的方式实现自我的价值,并将这种价值转变为社会价值。儒家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济世务实的主张,明确的指出艺术的目的在于作用于世道人心,而把绘画艺术做为“助人伦,重教化”的工具,同时它把绘画仅仅作为完善自身终极人格理想过程中的一种业余遣兴娱乐方式,这就是孔子所谓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所以人们从事绘画创作及其它艺术活动就只能是以一种“淡”的心态而事之。
《春兰》陈丙利69×43CM2016
作为儒家思想的优先继承者——文人士大夫们在从事各项艺术活动时,也仅仅是以游戏的态度对待。因此“艺”居于文化最末的位置,这种观念变相的促使了古代文人画家在“墨戏”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强自身各方面的修养,从而达到人格完善这一终极目标。只有这种观念导向下,才出现了文人画特有的图式——诗、书、画、印等多种艺术的结合,丰富了绘画艺术语言,形成了中国传统文人画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元人诗意图》陈丙利69×45CM2016
就对中国的绘画的影响而言,道家的重要性却并不逊于儒家。道家的宇宙观和认识论对文人画构成形而上的观念导向,道家的内省、淡泊虚无、空灵飘逸等种种因素造成文人画柔弱的美学外观,对中国绘画的影响深远。庄子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出了万物互相联系、和谐统一的辨证关系,道出了物与我,情与景的高度融合。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老子十二章)”庄子也有“五色乱目”之说,他们认为那些凭智巧悦人耳目的“五音”、“五色”,是违反“自然”的人为技巧,有碍于“澄怀观道一”,故应“绝圣弃智”任自然、返质朴,“见素抱朴、绝学无忧”。但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他们的宇宙观和认识论对中国艺术(尤其是文人画)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影响到中国艺术的各方面,可以这样说——没有老庄哲学的启示,就没有中国艺术特有的时空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艺术风范。
《古研麝煤香》陈丙利69×46CM2016
文人画从一开始,就一直受到这种复杂的、多元的大文化背景的影响,当时的品评标准是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在重“道”轻“技”的中国古代,画家光有“技”是立不住脚的,王维不仅在文人画理论上将“禅境”、“诗境”融注到山水画里面,实现了传统美学中的“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更在绘画技法上首创了泼墨山水,促进了水墨山水的发展,所以他被尊为“文人画的鼻祖”才是顺理成章的。
《莲花》陈丙利70×45CM2014
由于文人画家将绘画作为一种遣兴的“墨戏”以自娱,因而画家们忽视了对技术性环节、造型能力的掌握。例如,提出文人画理论的苏轼就未受过正规的绘画训练,没有充分重视绘画中技术问题。黄山谷就曾指出其造型方面欠缺,“东坡画竹多成林棘,是其所短。”中国近代绘画大师张大千在看中文人画修养的同时就提出了:“不应只学‘文人画’的墨戏,而要学‘画家之画’,打下各方面的扎实功底。”那种自诩为“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的态度是不行的。但不管怎么说,在当时那种社会形态之下,文人画家对追求完善人格的修炼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