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海钩沉丨(3)书法的艺术性与书法观念之用“心”去写字


来源:艺盘      时间:2017-11-14

艺海钩沉.jpg

书法史上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唐穆宗李恒向大书家柳公权讨教如何用笔,柳公权回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柳公权借此讽谏唐穆宗荒僻政事,人称“笔谏”。从书法一面讲,“心”、“志”对于书法的主导作用在唐朝已经成为书家的常识了。

 微信图片_20171114082451.jpg

柳公权像

心平气和地写字是一种状态,书家带着感情写字也是常有的事。孙过庭《书谱》说:王羲之写《乐毅论》时“情多怫郁”,写《东方朔画像赞》时“意涉瑰奇”,写《黄庭经》时“怡怿虚无”,写《太师箴》时则是“纵横争折”。孙过庭是以王羲之所抄文章的内容为门径,追寻王羲之书写之际的情感状态。韩愈则是从书写状态解读书家的心情。张旭写草书常常在大醉之后,呼叫狂走,然后下笔,有时势来不可遏,扔掉毛笔,“以头濡墨而书”。韩愈说,张旭“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送高闲上人序》)

微信图片_20171114082502.jpg

唐 孙过庭《书谱》

元朝陈绎曾认为,情感与书法有对应关系:“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翰林要诀·变法》)

微信图片_20171114082607.jpg

元  陈绎曾  《翰林要诀》局部

宋朝书家发现,他们仰慕的晋唐大书家的名作,特别是王羲之行草书尺牍,多是逸笔草草,反而更显风神,苏轼由此点破“无意于书乃佳”的玄机。“无意于书”是不执著于书,带有破除“我执”的禅宗意味。作书而无牵挂,其实也是强调心旷神逸的精神状态。

微信图片_20171114082610.jpg

王羲之 书法作品

宋朝的书家特别敬佩颜真卿,并把颜真卿的书法风格与人格形象联系起来。欧阳修说:“颜公忠义之节皎如日月,其为人尊严刚劲象其笔画。”(《六一题跋·唐颜真卿麻姑仙坛记》)“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六一题跋·唐颜鲁公二十二字帖》)。书法与人的关系,南朝袁昂评书以人为喻是比况人的外在风貌,而宋朝评论书法转向书家的人格,树立了伦理的标准。那些具有人格魅力、品格高洁的书家受到人们敬重,例如宋朝隐士林逋,清初坚守遗民立场的傅山,刚直不阿的钱沣等。相反,尽管赵孟頫的书法接续右军正脉,却因“失节”仕元连累奇书,被讥为“媚而无骨”。

 微信图片_20171114082613.jpg

颜真卿  千福寺感应碑文

明朝项穆写了一部名为《书法雅言》的著作,认为书法也要翼卫教化,承担“正人心”、“开圣道”的责任。他说:汉晋以后的书法,皆有偏失。唐人重视筋力轨度,书法之过在“严而谨”;宋人追求意气精神,书法之过在“纵而肆”;元人好尚性情体态,书法之过在“温而柔”。要纠正历代书法的偏失,项穆主张回归张芝、钟繇、王羲之书法的“正统”轨道。

微信图片_20171114082616.jpg

项穆《书法雅言》

以上文字内容摘自——《极简中国书法史》,配图整理——艺盘

《极简中国书法史》从文字的起源与功能变化、书体的演变发展与兴衰更替、书写主体的变化及书家的风格特点与文脉传承、帝王的喜好风尚及其影响等方面出发,清晰呈现了书法之发展脉络及其实用与艺术并重的双重特点,展现出了承载千年中国文化艺术精神的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本书获得“2014中国好书”荣誉。

刘涛 1953年生于武汉。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留校任教。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长期从事中国书法史、书法技法的教学和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汉魏两晋南北朝书法史、敦煌写经书法、王羲之书法。发表研究论文四十余篇。著有《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获第六届中国图书奖)、《书法丛谈》、《书法欣赏》、《中国书法》等六种。编著《中国书法全集·王羲之王献之卷》、《四山摩崖刻经》、《大串联》等。